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30日
用爱和行动播撒科研创新的种子
——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苟兴春教授专访
  本报记者 苏静 学生记者 段懿轩 王宇琛
  苟兴春:博士、博士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医学院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再生与修复、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及防治。曾获得“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家创新创业优秀导师”、被CancerScience授予“青年科学家奖”,申请国家专利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30篇。
  他是我校第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者,他与耶鲁大学教授合作发表的论文是以我校为作者单位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25.807)的文章,他指导本科生发表我校首篇大学生SCI论文,他被多家著名学术杂志受聘为副编辑及评审编辑,他的事迹两次被《陕西日报》报道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先进事迹汇编》收录,他就是我校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的所长苟兴春教授。
  定位高远,科研路上凝心聚力
  近日,我校苟兴春教授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经过几次沟通后,我们在基转所有幸见到了苟教授。提到近期我校基转所的国科金立项再创佳绩时,苟教授谦虚地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告诉我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代表着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基转所积极承担国科金项目的研究,对于我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整体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基转所的科研能力,他在管理上作出了许多创新与调整:一是在全所上下树立“科技创新、人人有责”的意识;二是制定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三是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有了这些措施,研究人员申报国科金的热情、信心和决心就得到了保证。
  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苟兴春教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他教授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学科,也是最能激发同学们对生命科学热爱的关键课程。每当开学第一节课,苟教授都会给同学们讲一讲有关医学与生理学诺贝尔奖的科学故事,告诉大家生命科学研究对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课后会有很多同学去找苟教授,讨论他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想法,有的还直接申请加入苟教授的科研工作。
  苟教授上课充满激情、生动活泼,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本科生指导科研工作。10年来,苟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研究所的实验平台上培养了近千名学生,有些学生获得了“大创项目”的资助,有些获得了“基础医学创新大赛”的奖项,有些发表了科研论文,几乎一半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苟教授讲到,本科教育是开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阶段,我们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躬身示范,做前行路上的奋进者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苟兴春团队里的教师先后获得“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特支计划人才”、“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苟教授作为一名学术带头人,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团队成员成长,他认为青年教师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最具有科研活力的,青年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才能,对个人及团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前不久,我校建立了陈志南院士工作站,我们了解到陈志南院士曾是苟教授就读第四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苟教授告诉我们,陈院士作为一个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从没懈怠过,他走路的时候总是在小跑。陈志南导师是他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导师身上的毅力和勤奋深深地影响了他做人和做事。
  “一步一个脚印,不言放弃”,这是苟教授经常鼓励自己的一句话。他希望我校从事科研的青年教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研精神,不轻言放弃,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他希望西医学子们永远要有好奇心,永远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望。
  苟兴春教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谈及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未来规划与发展,苟教授目光坚定、充满信心。他说:“如果说我是一棵小草,西安医学院就是我成长的大地。没有校领导的高瞻远瞩、悉心指导和无私关怀,没有团队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万紫千红才是春,我坚信,有了学校这个良好的平台,更多比我优秀的教师必将不断涌现。”

版权所有:西安医学院报 地址: 西安市未央区辛王路1号 邮编: 710021
热线:029-86177003 电子邮箱:xbbjbu@126.com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