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年10月31日
星火·薪火







党委宣传部 唐臻娜
引言:西安医学院迄今已有72年办学历史,蕴含深厚的红色基因,拥有丰富的红色校史资源。党史校史忆初心,砥砺奋进新征程。校报“史镜”专栏以党史、校史为主要内容,本期"史镜"专栏刊发校史文章《星火·薪火》,以加强红色校史的挖掘、梳理,让红色校史成为光辉党史的生动写照,积极营造饮水思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的浓厚文化氛围。
屹立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医学高等学府——西安医学院,北依渭水,东傍灞河,七十余载,立德树人砥砺行;弦歌不辍,桃李天下誉杏林。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医药卫生人才15万余人,积淀形成了“红心向党、赤诚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西医底色,深刻诠释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西安医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陕西省卫生技术学校。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医学院。2018年确定为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晋升为陕西省第一批次招生本科院校。
西安医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山河日月铭初心,延安精神代代传的红色基因传承史。
西安医学院的红色根脉发端于建校之初。
1951年1月12日,为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陕西省卫生厅确定在西安市筹设陕西省卫生技术学校(西安医学院前身),校址在许士庙街42号。3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学校正式成立。首任校长罗冬祥和副校长李光晓署名的《陕西省卫生技术学校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办学宗旨是“为适应本省目前卫生事业之需要,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的中级卫生干部,奠定预防为主的医学基础,以保障人民健康,完成生产建设任务。”办学宗旨中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是我校红色根脉的源头坐标。
罗冬祥15岁在四川老家参加红军,17岁入党,曾在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医院当护士。随队伍长征到陕北后,在八路军军医学校学习,后任八路军军委卫生所直属疗养院医护主任,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小学卫生所所长、延安市人民门诊部主任,曾于1943年边区劳模大会上获甲等模范,1951年被委以重任筹建陕西省卫生技术学校。
在延安保育小学学生们的回忆中,都有一位好校医的形象,他就是罗冬祥。学生肖铁曾这样描述:“保小的学生,谁也忘不了罗医生,他敦实的个儿,朴实得像个农民,他生活在我们中间,却很少听到他说话,只见他经常是忙碌的。他是个只知道埋头工作的人,我们这几百个小同学的健康够他操心的,每一项卫生措施都渗透着他的心血。”从这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中,一位兢兢业业、勤恳踏实、无私奉献的好干部、好医生的形象如在眼前。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在西安医学院建校之初,罗冬祥带领教职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当时的学校条件相当艰苦,一穷二白,无标准教材,无教学用具,党员干部、教师克服重重困难,自编教材、自制教具,励精图治,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扎根三秦大地,兴办红色医学教育。西安医学院红色血脉自此绵延不绝、代代传承。
1958年,学校传承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先后成立了蔬菜种植、缝纫、理发、钉鞋等15个服务性劳动小组,开办了红旗制药厂、教学模型厂等8个工厂。学校心系人民群众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旗制药厂研制成功“百咳灵糖浆”,经临床试验观察,疗效显著,治愈率达92%,成为百日咳特效药,受到人民群众好评。11月,我校参加了教育部和团中央在北京举办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我校参展的展品有:百咳灵糖浆、高级神经活动电动模型等。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华章精彩。建校之初仅有不到200名学生的陕西省卫生技术学校如今已成为拥有3个校区、1万多名在校学生的西安医学院。
当年许士庙街的“星星之火”,点燃“护苍生无恙,保家国安康”的医学梦想,代代西医人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仁心仁术,书写忠诚担当。忠诚是源,源浚方能流长;忠诚是根,根深方能叶茂。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既是西医人代代传承的红色薪火,也是西安医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基因密码。
许士庙街燃星火,燎原之势遍神州。
星火燎原铸忠诚,红色薪火永传承。
讲好红色校史,赓续红色血脉,汇聚起广大师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